◇“一带一路” 战略的前景与挑战

经济看点 2015/3/6 12:32:56

+ - 字体大小

 要:“一带一路”战略意义重大。本文解读了“一带一路”概念,并与马歇尔计划进行了对比,从当前国内经济的严峻形势出发,分析了“一带一路”提出的原因,针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财政风险和战略实施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提出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经济;马歇尔计划;财政风险

 

2015年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最重要的一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随着丝路基金开始正式运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这场大戏渐渐拉开帷幕。为了输出国内过剩产能,给基建、能源等提供支持,此次共设立了规模达4000亿的丝路基金。可以看出这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及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的新机遇。出于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层次的需要,政府应做好相关规划的设计、相关投资的估算,积极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去,并做好角色定位,共同演好这出大戏。

一、“一带一路”的概念解读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的,“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思路在于加强中国与周边邻邦之间的经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亚太及欧洲各国的联系。

“一带一路”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寻求区域互利双赢,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战略,它蕴含的潜力和商机巨大。很多人喜欢将“一带一路”称之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其实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需要理性、区别对待。“一带一路”以共同发展为根本属性,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强调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是一项完全开放公平的合作倡议;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战后确立的对西欧的援助计划。它首先是一项政治和安全战略,它首先确立了联合援助的条件,即单个国家不享受援助,还有一些大棒政策,比如,援助不能自由支配,任何用于购买国外商品必须经美国政府同意。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尽管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存在根本区别,但它的实施过程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经验和教训。

二、“一带一路”提出的原因

20154月份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现在确实已经到了最困难的时候;中国有过剩的资本,但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同时,国内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中国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东部、中部基本上饱和,也就西部还有一些空间。钢铁、水泥等的产能过剩,必须要找到出路。这与西方以前的马歇尔计划在经济层面有一样的意图,就是开辟新的市场,为资金寻找新的投资空间。下面来看一组今年宏观经济数据,这也是为什么国家领导人要迫切制定“一带一路”总体规划的原因。

第一,是 M2 增速到 4 月末竟下滑到10.1%,是2000年以来的新低。其实简单理解,M2 就是中国所有流通中的货币。虽然今年以来不断地宽松、印钞,但是货币却消失了,这很让人吃惊。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一是实体经济太差,信贷需求不足。银行要保证资金的安全,但是这样一来,会使得恶性循环加剧,经济越差,贷款越少,商业银行货币衍生功能大打折扣,导致货币流动速度大大放慢。二是资本市场繁荣,股市大涨,但是却没留住资金,反而让资金在高位套现流出中国。三是人民币的坚挺,也让很多国内投资者热衷到国外配置资产。

第二,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079亿元,社会融资10500亿元,这两项数据都低于预期。同时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10%,预期10.4%,中国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预期10.5%,这说明消费没有起色。而消费是经济的第一驾马车。

第三,1-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预期13.5%,增速已创15年新低。说明国内投资十分低迷,这在以前是十分罕见的。而投资是拉动经济的第二驾马车,也是最大的一驾马车。

第四,海关总署数据显示,4月进出口同比下滑16.2%,预期下滑12.2%说明出口状况非常差,而出口则是拉动中国经济的第三驾马车。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9935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27%,比上年同期占比水平高0.6个百分点。即房地产这个“带头大哥”表现还不错,但是也说明我们的增长方式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三、“一带一路”的愿景

中国经济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钢铁、化工、水泥产能过剩,大型基建项目不断萎缩,人口红利消失使得外企相继撤出中国市场。我们都期待中央管理层能有一个振奋人心的药方。“一带一路”的应运而生,是国家布局的一颗重要的棋子,其目的是化解过剩产能,盘活中国经济,并且形成一整条经济带,在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同时,承接国内过剩产能。“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大基建,关注资本市场动态的人都注意到,上半年股市的那波大牛市,炒的最火热的就是“一带一路”概念,股民对“一带一路”寄予了厚望。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具能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一带一路”除了像新加坡这样少数的国家有钱,其他都是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起步或加速阶段,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却面临建设资金短缺、技术经验缺乏的困难。中国过剩的产能、资本以及积累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都是这些国家所需要的,也是双方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搞大基建,必然要解决政府债务问题。

所以,PPPABS必须推。有机构调研报告显示,未来5-10 年,“一带一路”亚洲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需要8000亿美元,而亚开行和世界银行每年只能筹集到240亿美元,亚投行每年可以融到4000亿美元。面对资金缺口,必须考虑引入社会资本,所以应该大力推广PPP项目的融资模式。而信贷资产证券化(ABS)是指把当前缺乏流动,但有未来稳定现金流的信贷资产经过重组形成资金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例如,银行贷款、企业应收账款等。在资本市场如此火爆的当下,更应该加速推进ABS

中国将通过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林毅夫教授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使各经济体之间贸易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促进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其实,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这样一个计划,即建立一个中国国际援助与合作基金,以政府名义对外实施贷款。政府贷款的主要目的是带动国内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与人民币国际化配套实施,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储备货币。该计划一方面可以将中国的过剩产能转化为国家的债权,为提高国内居民消费率和中小企业发展争取喘息的时间,同时也有助于缩小全球性的贫富差距问题,为从根本上改革现行国际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创造条件。应该说“一带一路”是一项不折不扣的国家战略,其目的不只是希望化解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还希望借此机会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减轻国内的环境承载压力;另一方面,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可以说都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配套工程,短期目标是希望为大型基建项目筹资融资,减轻巨额外汇储备的压力,长期一定是在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

四、“一带一路” 面临的挑战

第一,加深对中国的误解。“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挑战可能是加深而非缓解沿线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这又为鼓吹中国威胁论者提供了新的素材,似乎更有资本宣扬中国是在重构国际秩序。大量的经验表明,获得投资的东道国未必会对投资国感恩戴德,花钱未必能办好事。

第二,牵涉到他国的既得利益。“一带一路”的提出必然会遭到像美国、日本这样的既得利益国家的强烈反对。从美国、日本拒绝加入亚投行作为创始成员国可以看出,美国最见不得中国的崛起,总是想处处限制中国在亚洲的任何动作。而邻国日本与中国已经长久积压下来民族仇恨。由于日本一直不能正视历史,又反复在国际市场上挖中国墙角,比如,这次的泰国高铁项目,日本很明显是在赔本赚吆喝,其意图就是打压中国企业。这也使得“一带一路”的未来还保持了悬念。

第三,投资风险较大。从“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来看,可谓经济发展程度、政治体制、文化宗教千差万别。这一区域是地缘政治冲突的热点地带,就好比要修越南到新加坡的铁路,越南就会强烈反对,这不是经济规划问题,而涉及的是国家安全。菲律宾、越南与中国存在长期的领土争端问题,要想在这些敏感的地方修建高铁、高速等基础设施,他们就要评估是否会对本国的安全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全球局势的动荡,无法保证资金的安全。之前,中国在非洲、缅甸、斯里兰卡大规模的投资已经损失很多钱。这些地区经常爆发武装冲突、颜色革命。剧烈的政权更迭使得可能今天与这个总统签定的协议下个总统就不承认了。而且“一带一路”战略所带动的投资绝大部分是在基础设施领域,而大多数基础设施投资都具有投资收益率偏低的特点。政府愿意将这么一大笔资金花在境外吗?放在西部岂不是更好?

第四,“一带一路”所面临的财政风险。一是税收方面。“一带一路”战略实践不能简单地靠税收优惠政策刺激,我们不能还停留在过去要政策减税收的阶段,市场问题要交给市场解决。要更加注重合理规划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活市场和社会资本。税制改革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加大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力度,意在实现税收负担的公平,并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二是转移支付方面。此次“一带一路”经济带中既包含有经济发达省份,也有相对落后省份,其中不少省份都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发展资金问题。按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方案,今后要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这有利于平衡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融合方面。“一带一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建设所需资金规模巨大,所以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必然选择。但是,仍要注重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很多项目都是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的,意在为整个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但不少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低,投资效益并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引领作用,从而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五、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成立“一带一路”中央领导小组。形成对外宣传的统一口径,避免各唱各的调,影响“一带一路”的整体推进效率。中央领导小组必须由高层领导组成,能够有拍板各大项目的权力及整体推进的执行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成立领导小组的好处是方便与沿线各国就具体事项磋商,提高办事效率。

第二,加强后续的军事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虽然中国一直信奉和平的外交政策,但是很难相信若没有坚实的军事保障,这么重要的国家战略能得到顺利实施。如今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十分复杂,从中国多年在欧亚开发的经验来看,必须对海外投资可能面对的多方面困难有充分准备。

第三,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应当成为对外基建输出的重要原则。在资金的投放上,要充分保障投资的回报率;在地区选择上,可以选择试错成本较低,国际关系相对良好的国家首先进行合作,形成示范联动效应。同时,为防范投资风险,在一些政权更迭、国内动荡不安的国家,可以采取一种相互交换的方式。即由我国输出资金和技术对该国投资,换取该国等值的农产品或其他物品。比如,中国高铁与泰国换大米。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保证了资本的安全,避免后期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第四,应充分考虑财政政策和财政手段的匹配性。例如,对于战略实施中有关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而且节点制约性又很强的项目,其投资所需的资金可以尝试发行特种长期建设国债的方式来筹集。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进入的投资领域,建议利用政策性金融给予支持,政府通过给予银行财政贴息等支持,降低其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风险,但是财政贴息的数量和规模也不宜过大。

                                                                                                       (作者:燕笑天 许学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 06- 292 .

[2]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 06- 06.

[3]政协委员许善达提议实施中国马歇尔计划[N].经济参考报,2009 -8 -6 .

[4]“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构想一举数得[N].上海证券报,2014 -11 -7 .

[5]“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财政大戏[N].中国财经报网,2015-3-31.

[6] Harry Bayard Price.The Marshall Plan and Its Meaning: An Independent and Unbiased Appraisal of the Entire recordP.113

 (载于《改革与开放》杂志2016年第01期;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请登录会员账号下载PDF文件阅读全文

评论(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改革与开放微信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编辑部电话

025-57712866